•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 克孜尔石窟保护用上数字化技术

     

      9月18日,国内十余名文物保护专家齐聚克孜尔石窟,考察石窟现状,并提出进一步保护建议,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成为专家们热议的话题。其实,数字化技术早已在克孜尔石窟的保护中运用,目前,13个洞窟已经通过数字化技术造出“双胞胎”。

      龟兹石窟包括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森木赛姆石窟、台台尔石窟等20多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克孜尔石窟。2014年6月22日,克孜尔石窟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些建在悬崖峭壁的洞窟,当年曾经作为礼佛窟、僧房窟、讲经堂,共同组成了龟兹古国鳞次栉比的寺庙群。其中,17号窟是整个克孜尔石窟中保存最完整的洞窟,38号窟因壁画描绘了众多龟兹乐队演奏的场景而得名音乐窟。

      “这个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克孜尔石窟就像一个垂暮老人,在自然侵蚀和突发性自然灾害等自然力侵蚀因素的影响下,在国外盗猎者的掠夺下,在人为干预下,一直在不断加速损毁的进程。”新疆龟兹研究院院长徐永明说。

      壁画的褪色和剥落不可逆转,为了和时间赛跑,把现存的壁画永久地留下来,5年前,一支来自上海印刷集团的年轻团队入驻克孜尔,他们用3D打印与数字印刷融合技术还原千年石窟,将壁画完整保存,为更多文物保护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

      2011年至2014年,新疆龟兹研究院联合上海印刷集团,已经通过壁画数字化采集三维建模的技术做了13个洞窟。

      上海印刷集团克孜尔石窟数字化项目团队的李松已四次来到克孜尔石窟,他负责用专业级扫描设备把洞窟的壁画转换成数码图像。

      不过高精度的设备还不那么擅长解读石窟里那些弯曲的位置和不规则的叠色,他们只能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分段慢慢扫描,然后再将每一张高清图片放回原处比对,降低色差。

      壁画吹弹可破,不能用仪器接触表面比色,因此每一次比对都需要人工完成。有的洞窟有4米高,队员们要小心翼翼地爬上扶梯,并且时刻警觉,不能触碰到壁画。而在宽度不足两人站立的石窟里,每个转身、每步移动更要格外小心。

      上海印刷集团高级顾问李成忠说,现在,克孜尔石窟部分洞窟已经被原模原样搬到上海展示,而在新疆,龟兹研究院也计划利用数字化团队的成果,建立克孜尔壁画数据库和网上博物馆。

      此项目将为面临销蚀风险的克孜尔石窟艺术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录,并为全疆实行龟兹石窟的数字化管理和科学保护奠定一定的基础。

      新疆龟兹研究院还将继续致力于数字化技术的保护运用,同时,他们还计划在克孜尔石窟游客中心搭建VR场景,游客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参观石窟。(文/盖煜)

    作者:   来源: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