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 他是“中学西学”、“新学旧学”兼通的人物

     

      金陵刻经处的创始人,是我国清末佛教复兴的奠基人杨文会。

      杨文会(1837—1911),字仁山,安徽石埭县人。他自幼颖悟,10岁受读,14岁能文。他嗜读书,“凡音韵、历算、天文舆地及黄老庄列之术,靡不探赜韫之于胸”,但是他从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1864年,27岁的他不幸感染上瘟疫,病了很久。这场大病之后,他读到《大乘起信论》,不禁爱不释手,竟然连续读了5遍。从此,他广泛搜求佛经,研究佛法。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以为他一定是个古板守旧的传统代表,殊不知,当年在谭嗣同、梁启超等社会精英眼中,杨仁山是一位“中学西学”、“新学旧学”兼通的人物。

      杨仁山可谓近代中国第一批真正走出去看世界的人。他先后随曾纪泽、刘芝田出使英法,前后共计6年。考察西方,让他对西方科技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买回许多西方科技仪器,帮助时务学堂办新学。不仅如此,他产生了一些当时人们会觉得不可想象的“梦想”。

      杨仁山认为:“泰西各国振兴之法,约有两端。一曰通商,二曰传教。通商以损益有无,传教以联合声气。我国推行商业者,渐有其人。而流传宗教者,独付缺如。今欲重兴释迦真实教义,当从印度入手,然后遍及全球。庶几支那声名文物,为各国所器重,不至贬为野蛮之国矣。”在那个百事堪哀的年代,他还是深情地展望未来:“就目前世界论之,支那之衰坏极矣。有志之士,热肠百转,痛其江河日下,不能振兴。然揣度形势,不出百年,必与欧美诸国,并驾齐驱。”

      基于这种深广的思想认识,怀着梦想,杨仁山开始了一个孤寂的先觉者的筚路蓝缕。

    作者: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