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净因法师致开幕辞
广东佛学院教务长妙一法师主持研讨会
学者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杨曾文教授作主题发言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2015年11月16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广东省佛教协会、珠海市佛教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珠海隆重召开。研讨会收到论文81篇,来自美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的100多位学者、嘉宾就海上丝绸之路与岭南佛教文化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对话,大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讨会由广东佛学院教务长妙一法师主持,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净因法师、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耀智法师出席了大会,并分别致了开幕辞、闭幕辞。
净因法师在开幕辞中指出,随着国家近年来对“一带一路”国际区域合作的全力推动,以佛教为纽带的“文化外交”已经成为集中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名片。加强佛教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和探讨对于还原历史本真,彰显佛教海路传播的意义,深化对中国佛教史的认识,推动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助力国际区域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研讨会为期一天,与会学者围绕“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的关系”、“海路弘法高僧大德生平事迹”、“岭南地区佛教文化”三大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净因法师、北京大学王邦维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魏道儒教授担任了分场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教授在研讨会主题发言中说:“在当今中国联合‘一带一路’沿途的各国人民共同发展经济、文化,推进亚洲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营建的时刻,深入考察自古以来两个丝绸之路在联接中外佛教和文化交流的历史,书写自古中国与各国友好交往的篇章,对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信任有着积极意义。” 美国加州大学刘易斯·兰卡斯特教授介绍了近年来各国学者对海上丝绸之路通力合作的研究情况。日本大谷大学织田显佑教授论述了中国佛教发展与广州地区的重大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教授指出,从“文化外交”的角度看,南海佛教是南海各国主要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是连接南海各国民族的公共信仰。国家应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将南海佛教列入顶层设计,树立大国文化形象,重视南海佛教文化外交,以佛教为纽带,从深层次沟通和影响南海各国人民,增进交流、拓展友谊。从整个世界佛教的研究情况来看,海洋文明与佛教关系的研究刚开始起步。海外学者已经注意到这方面的情况,但是重要的文字资料都在中国,这是我们的长处与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将海洋文明与佛教的研究深入下去,走在世界的前沿。黄夏年教授在大会学术总结中认为,本次会议研讨的内容广泛,研究时段跨越长,涉及面广,是一个别开生面的研讨会。100多位参会学者代表们在会议上发言踊跃、思路频发、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对研究海上丝路与佛教的关系有了新的看法和进展,会议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最后,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耀智法师致大会闭幕词。他认为,经贸交往,文化为媒。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经贸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交流——特别是佛教文化交流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周边国家都信仰佛教,发挥宗教在社会文化与经贸往来中的积极作用,是促进“一带一路”构想成功实现不可或缺的重要考量。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策源地和东方始发港,此次系列活动正是彰显“一带一路” 文化建设中的佛教担当,意义重大。
“一带一路”佛教文化研究项目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号召,促进我国佛教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繁荣发展而设立的重大标志性规划课题。今后,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将与学术界、广东及其他各地佛教界持续合作、密切联系,共同推动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的学术研究,推进中国佛教与南海佛教的国际文化交流,为“一带一路”国际区域合作和世界文化和谐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