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 崇化:慈悲护生、合理放生

      

      护生、放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本意是指以慈悲护生之心,救助受伤或濒临死亡的动物,放归适合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去。佛教提倡放生缘于众生平等的慈悲心,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放生蕴含着佛教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慈悲情怀,自他相关、因果回馈的辩证智慧,善待生命、普度众生的宗旨追求。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动物与人类的生命同样宝贵,要求佛弟子本着报恩心、慈悲心,爱护一切生命,“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护生、放生是功德无量的事,它既是佛教慈悲的体现,又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体现,是对地球母亲和大自然热爱之心的体现,“放生”的“生”不仅指动物的生命,同时也是指植物的生命、万物的生命,指整个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好了,万物才能生存,但现今有些人却只为了做功德而放生,对于放生的动物能否适应环境存活下来?对其他物种是否存在危害?对生态环境是否造成破坏?全然不顾,不仅失去了放生的意义,而且盲目、不科学地放生,违背自然规律,在很多情况下无疑等于杀生,善举有可能背离初衷,好心可能办成错事,甚至造成更多的动物伤害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很多年以前,我就见过有人在云南抚仙湖放生,一辆皮卡车将几大只塑料桶拉到湖边,桶里装满了蛇、黄鳝、泥鳅、乌龟,还有各种鱼,“哗啦啦”一下,这些动物全部被倒进了湖里,清蓝的湖水马上一片泛黄,那人转身就走了,这些动物有的很快游走了,有的翻着肚皮渐渐浮了上来,一大片浑浊的水里漂浮着这些尸体,久久不能散去,惨不忍睹,这样的放生和杀生有何区别?

      不合理的放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极大的。我们有幸生活在美丽的苍洱间,洱海是高原的明珠,是白族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保护洱海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二五”以来,洱海水质总体稳定保持在Ⅲ类,其中有24个月达到Ⅱ类,成为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洱海边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叮嘱一定要改善好洱海水质,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留住青山绿水,留住乡愁。但是不合理的放生对洱海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理市洱管局法宣科科长赵育峰表示:不当放生的鱼产品的存活率较低,因为大部分民众不掌握放生的一些科学性规律,在放生过程中鱼产品大量死亡,造成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另一个方面是未经许可的擅自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新物种入侵洱海,导致洱海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比如前几年爆发的绿藻、红藻以及小龙虾泛滥,不合理放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大理地区老百姓自古信奉佛陀,心地善良,热衷放生,怎样才能引导他们做到慈悲护生,合理放生呢?我有以下几条建议:

      第一,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等国家法律法规。

      第二,严格配合执行大理市洱管局和大理市民宗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规范洱海放生活动管理的通告》,开展放生活动,主动到相关部门报批,在固定的区域放生固定的物种,即本地的鲫鱼和泥鳅,还要选择适合的时间放生,对国外引进的外来物种坚决禁止放生。做到依法放生、守法护生,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第三,录制专门的科学放生宣传片和宣传画,在洱海周边村落进行宣传,向群众讲解慈悲护生、合理放生的道理和不当放生的危害,普及放生知识和环境保护常识。

      第四,要经常利用各个寺院讲经说法的机会,向广大信众宣传合理放生功德无量,不当放生相当于遗害万年,

      第五,要引导广大信众随缘放生,不要一味追求形式、追求功德去花大价钱购买水产品放生,护生、放生的方法有很多种,施米喂鸟、不踩踏小虫等等小事都是护生放生。

      第六,告诉广大信众要保护珍稀动物,杜绝伤害珍稀动物的行为;如果发现猎杀、走私珍稀动物的现象,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这也是很好的护生放生功德。

      总之,要倡导佛弟子本着佛教慈悲精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采取科学合理方式,慈心戒杀,科学合理地护生放生,以对万物慈悲为极大的功德。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的共同责任,我们佛教界积应从佛教的教理教义阐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建设生态寺院,保护生态环境,践行护生理念,规范放生行为,为建设和谐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作者:   来源: